联系我们

电话:15850681108
邮箱:469261789@qq.com
QQ:46926178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元化路8号南大科学园
《姨母帖》:一个技法简单,却代表王羲之真实水平的法帖
发布时间:2023-03-23 11:35:46     作者:admin     浏览:0

01《姨母帖》——“万岁通天”第一帖

《姨母帖》是王羲之传世作品中风格别具的作品,也是唐摹《万岁通天帖》第一帖。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年),王羲之家族后王方庆进献王氏一门书法真迹,武则天命弘文馆以此为蓝本,用双钩廓填法摹之以留内府,通称《万岁通天帖》,原本还与王方庆,早已散佚。

《万岁通天帖》

现存摹本《万岁通天帖》,通长353.8cm,前后钤有唐宋间诸旧藏印。 此摹本在流传过程中曾遭两次火劫,重装后,次序错乱,现存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王荟、王僧虔、王慈、王志七人书翰十通。时限从东晋到南朝梁代。

卷中有梁武帝时唐怀充、姚怀珍、满骞、徐僧权四人鉴题,帖中有王方庆标题多处及其进献款识。此卷钩摹精妙,有下真迹一等之誉,为研究东晋书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王羲之《姨母帖》

根据学者们研究的结果显示,我们现在所见的王羲之等东晋二王一系的书法,基本都不是真迹,而是后来的摹本。在所有摹本之中,武则天主持临摹的《万岁通天帖》是最为接近原作的。我们真要感谢武则天,要不是她,我们可能看不到东晋时期书法真实面貌。

02《姨母帖》——最不像王羲之书法的“真迹”

《姨母帖》线质古朴,结字宽博,书法风格与王羲之诸传世摹本有着较大的差别,主要是体式上的趋隶风貌,故多数论者认为此帖乃羲之早年作品。

王羲之《省别帖》,用笔趋向于新

一般印象中,王羲之的书法流丽妍美、技法高超,这件《姨母帖》显然与一般意义上的王羲之法书不同,可以说在所有传世的王羲之名下的法帖中,《姨母帖》是最不像王羲之书法的“真迹”。

但是,正因为《姨母帖》古朴的写法,它有可能是最接近王羲之书法真实的。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王羲之名下法书,都是后世的临摹之作。以王羲之《兰亭序》为例子,唐太宗李世民让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摹写《兰亭序》,虽说是摹写,但各自摹写的面貌还是有很多差异的。

冯承素摹本《兰亭序》

也就是说,在各自摹写的过程中,难免加入摹写者个人的书写习惯,摹写的作品,自然就与原作有了差异。我们都说冯承素摹的《兰亭序》最佳,但这个摹本所用的笔法都是唐代的笔法,自然也离东晋时期王羲之书法本来面貌有了差距。

从书法实践层面审视《姨母帖》,用笔古雅淳厚,结构宽绰,章法自然。与新出土的简牍或者魏晋残纸来看,《姨母帖》才是东晋时期书法的特点。所以,说它最接近王羲之书法“真迹”,是有据可依的。

楼兰残纸

03《姨母帖》——临摹时要抓住“古”这一特质

临摹《姨母帖》,要抓住“古”这一特质。 “古”,从线条的方向看,多以平直之态出现。

不过从整幅作品的用笔分析,前后两部分(以第3行为界,前后各3行)有一个相对明显的“由旧而新”的变化——前3行单字多扁势,横画平直,“痛”字的上横甚至有左高右低的趋势;笔画之间的连接动作(连续中的停顿)也多在两个之内,如“遘” “剥”等。

《姨母帖》局部

后面三行中的一些字“新法”明显增多,如“胜”、第一个“奈何”、“塞”、“次”、“王”字等无论在线形的丰富性、连贯的流畅度、方向的多变性等方面都要复杂于前3行。

在章法上,第2行“顷遘”二字下面空出半行,“姨母”二字提行,表示尊敬。这种通过提行以示尊敬的书仪格式同时也使得作品在形式构成上显得鲜活。

临习此帖在用笔上不可太尖,多取逆势含锋,以此表现古雅浑厚的感觉,尖锐锋颖所表现的新潮时尚与《姨母帖》的沉静风格是大相径庭的。

临《姨母帖》

04结语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其留下的作品也多,但真迹几乎没有。《姨母帖》在所有王羲之法书中,笔法最简便古朴,所以与其他“真迹”相比,最不像王羲之的作品。

但古朴的笔法却是王羲之所处书法的真实面目。所以,《姨母帖》有可能是最接近王羲之书法面目的经典之作。


仿站